信用卡 繁体版 English 客户服务:微信 95577 95577 信用卡客服4006695577 信用卡客服4006695577 繁体版 移动版

当前位置: 今日华夏 > 华夏风采 > 消费者权益保护 > 金融教育

华夏风采

金融教育 打印

【以案说险】谨防虚假贷款恶意催收诈骗行为
发布时间:2020-06-10

  【典型案例】

  河南消费者万女士致电华夏银行客服中心,表示其接到湖南长沙的匿名贷款催收电话,对方告知其丈夫李先生在万女士不知情的情况下于华夏银行办理了贷款,现要求其及时还款。该“催款人”给万女士很多熟人打了骚扰电话,且态度恶劣,用词极不礼貌,万女士认为此事件对其个人声誉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表示不满。万女士要求华夏银行核实其丈夫李先生办理贷款的详细信息以及未及时还款的不良影响等。

  华夏银行接到万女士致电后,第一时间核实处理,迅速查明事件真相并回复客户。经核实,万女士夫妇二人并未在华夏银行办理过任何业务,此为一起冒用银行名义恶意催收虚假贷款事件,给客户及银行的声誉都造成了负面影响,且此事件容易造成客户财产损失,侵害金融消费者权益。

  【案例分析】

  当前,电信诈骗事件和虚假贷款恶意催收事件频发,需要消费者提高防范意识和甄别能力,同时注意个人隐私的保护。当消费者个人信息不慎泄露时,不法分子利用通过非法渠道所获得的信息进行虚假贷款催收,谎称银行还款平台不能完成还款操作,需要通过其他方式转账还款,一般会引导借款人添加所谓的“客服”微信,期间会有言语威胁及恐吓,以此进行心理施压。

  此案例中万女士家人的个人信息遭到泄露,异地不法分子对其进行虚假贷款催收,并且将事件扩散到万女士夫妇的生活圈,企图利用当事人畏惧、想快速解决问题的脆弱心理骗取资金。若万女士未致电银行查明贷款信息的真实性而将资金转出,则正中不法分子的圈套,导致损失进一步扩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法律法规均对金融消费者的个人金融信息安全有相应规定,赋予了消费者对日常生活中个人信息遭泄露现象说“不”的权利。案例中万女士的做法是正确的,在催收人声称其丈夫在华夏银行有贷款时,第一时间致电华夏银行要求查明是否真实。因此,当消费者遇到此类事件后,应保持清醒认知,调整心态,及时核对真实情况,避免陷入不法分子圈套。

  【消保提示】

  1.消费者遇到虚假贷款恶意催收事件后,切勿轻信陌生电话,应当冷静思考,仔细分析信息的真实性,若有任何不明确的事项,须第一时间通过正规渠道核实情况。同时,不论通过什么机构借款,一定要通过官方渠道及时还款,切勿轻信任何对私还款。当不法分子利用非法渠道获取了消费者较多的真实信息后,容易削弱消费者的判断甄别能力,此时消费者更需提高警惕,掌握主动权,提升自我保护意识。

  2.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应多学习金融信贷和网络安全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切勿随意点击不明链接,切勿随意透露自己及家人的身份证件号码、银行账户等重要信息。同时还须树立合理的消费观,避免超前消费、过度消费和从众消费。如确需贷款,应选择正规金融机构,通过正规渠道办理贷款,以防陷入贷款诈骗圈套。

  3.若消费者不慎遭遇诈骗,应第一时间保留证据,及时向银行和公安机关寻求帮助。

  案例提供:长沙分行

  内容编审:总行办公室消费者权益保护部

注: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部分业务以当地网点的公告与具体规定为准。
打开微信"扫一扫",鲜享华夏银行微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