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是我第一次跟着同事到皖南乡下调研,车在泥路上颠簸了半个多小时,最后停在一片刚翻新的田埂旁。
“看,那就是陈大哥。”同事指着田埂上蹲着的中年人说。
陈大哥正抓着一把泥土发呆,连我们走近都没察觉。直到同事喊他,他才慌忙起身,在裤子上擦了擦手。
他是做种子经销的——从生产企业采购种子,卖给种植大户或农业合作社。他熟悉种子企业的各种产品,也了解种植户的需求和想法,像他这样的经销商,遍布安徽省内主要粮食产区。
种子企业靠他们组建的经销网快速发货、推广新产品,种植户找他们买各种需要的种子,熟门熟路,随时沟通想法问题——他们,是粮食产业链的“金纽带”。
陈大哥的库房里,放着一堆堆今年要推广的稻种。“都是好种子,可就是……”他搓着手,欲言又止。
我翻开笔记本,记下了他的困境:春耕的时候向种子企业批量采购种子,种子企业现款结算,需要自己垫资;种子卖给农户,要等农户秋收卖了粮食才能收回种子款。中间整整六个月,资金紧张得像快要断的弦。
回程的路上,我看着窗外一片片待耕的田地,心里沉甸甸的。在华夏银行合肥分行工作十年,经手无数贷款,却第一次意识到,我们那些标准化的产品,离土地的真实需求还是远。
2025年的春天,我们办公室的白板上画满了各种草图。传统的信贷模式行不通,必须找到新的破局点。
接下来的一个月,我们团队跑遍安徽主要产粮区。在田头上,在仓库里,在农户家中,我们听到了同一个故事的不同版本——
“不是不想扩大规模,是实在周转不过来。”
“抵押?我们最值钱的就是这些种子了。”
“等银行贷款批下来,播种的最好时候都过了。”
于是我们追问种子价格、回款周期;再走访种子企业,核对进货单、追踪资金流向。泥巴糊满了鞋,汗水浸透了衬衫,但笔记本上的数据越来越清晰,方案也越来越立体。
我们设计了一套全新的风控模型——结合经销商的采购数据、下游农户的种植规模,甚至作物的生长周。最妙的是回款账户锁定,既控制了风险,又确保了资金用在刀刃上。
“种业贷”方案终于落地的那天,我和同事再次找到陈大哥,指着合同条款逐项解释:“凭你往年的信誉和交易数据,华夏银行给你“种业贷”专属信用额度,最高能到300万!还款期限根据种子生长周期灵活设置,我们总行针对涉农业务专门给了优惠政策,利息还低!”
当第一笔300万贷款打到陈大哥账户上时,我电话通知他,他沉默了很久,最后只说了一句:“这下,好办了。”
一传十、十传百,李婶、王叔……很快47户经销商陆续获得了“种业贷”支持。仓库扩容了,订单飞起来了,种子像插上翅膀,撒向更广的田野。
华夏银行合肥分行后台的同事们也“拼了”:组建了专项工作小组,实行风险审查前置,开辟绿色审批通道,最快一个工作日放款!
每当看到系统里新增的放款记录,我就想起陈大哥蹲在田埂上的背影——那背影,如今已挺直如稻秆,在丰收的秋风里昂扬挺立。
这场金融与种业的“双向奔赴”,在安徽大地结出金灿灿的果实:核心种企回笼款增加,研发投入更足,新品种在田里拔节生长;种子经销商腰包鼓了,敢接大单、闯新市场;农户用上优质种子,粮袋子更沉了。
华夏银行合肥分行用金融的“金钥匙”,解开种业发展的“资金锁”。而我们的创新,则是这把钥匙上的齿痕——锚定种业经销商这个“关键枢纽”,打通资金堵点,护好农业的“芯片”,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
当种子拥有了“钞”能力,它就能在更广袤的田野里生根发芽;当一个银行人懂得蹲在田埂上听风看雨,他就能让金融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活水。
在这片沃土上,每一粒种子的破土生长,都映照着华夏银行人躬身田亩、赋能乡村的初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