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5点的江苏连云港石化基地,污水处理厂的曝气池里正在进行“新陈代谢”——污废水在气泡翻腾中完成净化。污废水被工业废水综合治理中心这一“超级肾脏”过滤后,从浑浊变清澈,最终成为工业生产的“循环体液”。
这颗守护石化基地工业园区生态的“超级肾脏”,在获得华夏银行的金融“长效供血”后,正变得更加强劲。
园区刚需:
一颗“强代谢”的“生态之肾”
对聚集着盛虹石化、卫星化学等化工业巨头的连云港石化基地而言,污水处理厂就是不可或缺的“生态之肾”——作为国家七大石化基地之一,这里拥有全国独一份的“油、汽、煤”多元加工体系,工业生产强度高、污废水量大,“肾脏”的“排毒”能力直接决定园区的生态承载力和发展上限。
更关键的是,石化产业是用水大户,冷却水消耗占工业用水超七成。“肾脏”不仅要能“排毒”(处理污废水),还要能“供应体液”(再生水回用),才能同时满足环保要求和生产用水需求。
给园区装“肾脏”可比想象中复杂!作为基地的“水务管家”,国有独资企业江苏方洋控股有限公司旗下的方洋水务扛起了重任:建成集污水治理、集中处理、再生回用、高盐废水处理于一体的大型“环保综合体”——园区工业废水综合治理中心,给园区装上“超级肾脏”——每日能处理40万吨工业水、10万吨脱盐水,靠“超滤+反渗透”双膜工艺,实现70%再生水回用。
这颗“超级肾脏”还懂“精准代谢”:采用“一企一管、一企一罐”模式,分类收集、分质处理,让园区企业无需自建污水预处理装置,避免重复投资浪费。
每年不仅能减少2500万吨污废水排放,还能节省等量新鲜水资源,成功破解基地水资源短缺难题,拿下多个国家级环保试点荣誉。
但“肾脏”的维护升级需要持续投入,前期资金规模大、投资回报周期长,传统银行短期贷款难以匹配其运营节奏,“供血不足”成了制约“肾脏”效能升级的梗阻。
金融巧劲:
给“超级肾脏”打通“长效供血”通道
正当方洋控股为园区“肾脏”的“持续供血”犯愁时,华夏银行南京分行带着创新方案找上门:把“肾脏”的未来“代谢收益”,变成当下的“供血资金”!
这一方案的核心逻辑既创新又清晰:方洋水务作为园区“肾脏”维护者,未来将持续为基地企业提供污水处理服务,企业按水量定期缴纳服务费,这就是这颗“肾脏”稳定的“未来代谢收益权”——这一优质资产,此前一直在“沉睡”。
现在,华夏银行牵头将这份未来收益权打包成绿色ABS金融产品:通过向合作机构转让未来收益权,方洋控股可以提前一次性收回资金。
为了让“供血”快速到位,华夏银行总分支协同联动,与合作机构密切对接。仅4个月后,10月23日,这笔全国首单污水收费收益权中保登绿色ABS就成功落地。
5.25亿元低成本长期资金的注入,实打实给“超级肾脏”送上了“足额、长效供血”,续上了运转动力!
这不是简单的短期“输血”,而是打通了“肾脏”的长期供血通道。这笔资金不仅能支撑“超级肾脏”持续升级设备、优化工艺,还能进一步提升园区公共环保服务质量,吸引更多高环保标准的企业入驻,让园区的“生态代谢”更高效、产业结构更绿色。
不止“治污”:
“肾脏输血”模式成绿色产业融资样板
这颗“超级肾脏”的成功“输血”,背后是华夏银行对绿色金融的深刻理解与实践:环保基础设施不是“负担型资产”,而是支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生命器官”。
本次业务的创新落地,不仅解决了污水处理这类重资产项目“投资大、回收慢”的融资痛点,更打造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肾脏输血样板”——未来,自来水供应、供热、固废处理等各类园区公共服务“器官”,都能借鉴这一模式盘活存量资产。
从政策响应看
这一创新契合国家“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要求与《江苏省水污染防治条例》规定;
从产业价值看
它让园区实现了“污废水处理—再生水回用—园区绿色升级”的闭环,既守护了生态环境,又赋能了实体经济;
从金融创新看
它拓宽了绿色产业的融资渠道,让金融活水精准流向生态保护的关键领域。
未来,华夏银行将持续践行“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双精彩’”战略,不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为更多环保基础设施、绿色产业项目提供“精准供血”。
守护好每个产业园区的“生态肾脏”,让工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并行,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助力绿色发展的核心担当!
